简体中文

    《中国医生》总导演张建珍:医疗报道应客观专业有温度有希望

    2021-04-19

   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网,作者李潇

        4月16日,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医学人文论坛暨《2021医师调查报告》发布会在北京举行。论坛呼吁,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、医患和谐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大众的参与;其中,媒体作为医患沟通的桥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会上,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影视传播研究学者、纪录片《中国医生》总导演张建珍表示,医疗报道应客观、理性、专业,准确传达医学知识和医护群体生存工作状态;又不乏温度和力量,给大众以希望。    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知识的壁垒。患者及家属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,难免会产生一些猜测和误解;同时,疾病能否治愈存在着极高的不确定性,患者无力承担医生告知的风险,一旦发生不好的结果便很难接受。

        张建珍说,做医疗报道,一定要非常深入地把专业上的事情搞清楚。如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或由于缺乏深入了解而做出了不实的报道,很可能会产生扭曲的社会舆论,对医患关系造成极大的伤害。近年来,在某些医疗题材的电视剧中出现大量不准确的医疗知识和细节,一方面导致了大众的误解,另一方面也难以得到医生的认可。媒体肩负着科普的使命,不仅是普及医疗知识,还要让大家对疾病有客观的认知,了解医疗手段对于疾病能够治疗到什么程度。

        社会责任感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养之一。张建珍说,医生是具有崇高精神的职业,媒体应该向大众传递这一观点。医疗报道应该让大众感受到医生对病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,要有温度、有力量、有希望。过去的媒体报道常常采用一种拔高的叙事方式,导致大众觉得不真实、有距离,所以对于医护人员的报道一方面要客观理性,另一方面要呈现出他们的个人魅力和精神,要让大众看到一种希望和力量。

        《中国医生》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医学人文纪录片。该片于2020年2月14日播出,开场片断在抖音和微博平台上线两个小时内点击量达到一千多万,成功破圈。作为该片的总导演,张建珍说,影像是更容易触达大众的一种传播方式。《中国医生》的弹幕留言中,有人说对医生有了更多的了解,有年轻学生说以后要做医生,这使她希望能把事情一直做下去。

        张建珍表示,《中国医生》第二季目前正在筹备过程中。她同时希望有机会能够加入良医计划,宣传、支持良医活动,把医生这个职业的崇高传达给大众。

        据悉,“良医计划”是在“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医学人文论坛暨《2021医师调查报告》发布会”上正式启动的公益项目。项目内容包括:动员社会各界和医疗卫生机构,广泛开展培育、扶植、宣传、支持良医活动;关心帮助遭遇困难的基层医生,为缺少条件的年轻医生进修学习创造条件;支持医生救治贫困患者,搭建乡村振兴健康卫生平台;引导社会各类公益资源,为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学教学机构的发展提供支持。